發表文章

關於我:不想當媽的二寶媽變身理財規劃師的血淚史

嗨~我是金刀大,不想當媽的二寶媽X家庭理財規劃師。如果你也因為理財問題焦慮到快死掉,明明有在記帳投資但財務狀況還是一團糟... 那你來對地方了,因為我完全懂你現在的心情 我的理財黑歷史:從焦慮媽媽到懂理財的規劃師 先說結論:我不是天生就很會理財,也不是什麼投資天才,我就是一個曾經被錢搞到快崩潰的普通路人 曾經我也是那個理財焦慮到心靈快死掉的媽媽 大寶出生後,我對媽媽這個角色超~級~~適應不良 加上支出突然暴增,每個月看著自己的帳,都覺得「錢怎麼永遠不夠用」 那時候的我: 明明有記帳,但完全看不懂自己的財務狀況到底是什麼鬼 有在投資,但心裡滿滿的焦慮和不安 每天都在焦慮錢的問題,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覺得自己很廢,連基本的幫家裡省錢都做不到 轉捩點:以「管你們去死」的信念決定為自己努力 當媽後我嚴重適應不良,憂鬱加上焦慮,有天理智線突然斷裂,心想:算了!!我管你們去死!!! 於是在2022年,我去參加理財規劃培訓,開始認真學習各種理財知識 恩,沒錯。我當規畫師的開始並不完全跟理財有關 ( ̄∇ ̄) 現在的我是家庭理財規劃師 經過這幾年的學習和實戰,我現在是: 持有壽險、產險、投資、外幣、金融常識等多張保險執照 不動產營業員和理財規劃人員證照 媽媽商學院合作的家庭理財規劃師,並協助平台撰寫部落格文章 已經陪伴30+位學員建立理財習慣和財務規劃 曾在八週存款成長營社群Live Talk分享,每場有100-140位媽媽參與 但最重要的是,我從一個看到數字就懷疑自己腦袋生鏽的人,變成能夠幫助其他媽媽理清財務狀況的人 我能幫你什麼? 我的服務風格:不說教,只陪伴 很多學員說我是很好的傾聽者,每次跟我聊聊都收穫很多 我跟其他理財顧問最大的差別是:我不會跟你說什麼一定對什麼一定錯,而是先確認你想要的方向,然後一起聊聊怎麼達成 因為我自己就是從「完全不懂理財」走過來的,所以我完全理解那種: 明明想做好理財但不知道從哪開始的茫然 看到一堆理財資訊但不知道哪個適合自己的困惑 想改變現狀但又怕做錯決定的焦慮 我目前提供的服務 一對一記帳陪跑服務 60天陪伴式學習,幫你建立記帳習慣,更重要的是學會運用記帳數據做財務決策 家庭財務分析報告 完整的家庭財務健檢,包含保單檢視和理財規劃建議,不推銷任何金融商品 記帳...

信用卡記帳怎麼記?3個常見錯誤和正確記帳方法

嗨~我是金刀大,不想當媽的二寶媽X家庭財務規劃師。前幾天有個學員私訊我:「刀大,我用信用卡買東西,到底要刷卡當下記帳,還是等繳卡費時再記?每次都搞得我很混亂」 沒過多久,又有另一個學員問:「我記帳都把信用卡支出歸類在『信用卡』這個分類,但總覺得怪怪的,這樣對嗎?」 還有人問:「悠遊卡自動加值,我到底要怎麼記帳?好複雜」 我發現很多人在信用卡或是儲值卡記帳上都有類似困擾,其實這些問題背後都有一個共同點:沒搞清楚記帳的真正邏輯 如果你也有這些疑問,這篇文章會完整教你信用卡記帳的正確方法,讓你從此不再被各種支付方式搞得暈頭轉向 信用卡記帳最常見的3個錯誤 我整理了信用卡記帳最常見的3個錯誤,看看你中了幾個 錯誤1:把「支付方式」當成「支出分類」 這是我遇過最常見的錯誤! 很多人會在記帳APP裡設立這些分類: 現金支出 信用卡支出 行動支付 銀行轉帳 然後今天用現金買菜就記在「現金支出」,用行動支付買咖啡就記在「行動支付」 你看得出問題在哪嗎? 記帳分類的重點應該是「花在什麼用途」,而不是「用什麼方式付錢」 正確的分類應該是: 用信用卡買菜 → 記「伙食費」 用信用卡繳學費 → 記「教育費」 用信用卡買保險 → 記「保險費」 支付方式不重要,重要的是錢花在哪裡 錯誤2:不知道什麼時候記帳 很多人糾結:「到底要刷卡當下記,還是繳卡費時記?」 正確答案:一定要刷卡當下記! 因為記帳的目的是掌控支出,如果等到繳卡費才記,你根本不知道這個月花了多少錢,更別說控制預算了 舉例,像我想買一堂線上課程,費用是4800元,這時我會: 先檢查我的「學習預算」還有多少錢 如果預算足夠(比如還有5000元),就可以刷卡 刷卡後立即記帳:支出4800元,分類「學習」 這時我的學習預算就會自動扣除,剩下200元 隔天如果又想買3000元的課程,打開預算一看只剩200元,我就知道這個月不能再買了 錯誤3:想詳細記錄儲值卡,但不知道要用資產負債表 悠遊卡、一卡通、icash...這些儲值卡讓很多人不知道該怎麼記帳 我說支出方式不重要,不需要特別紀錄,但如果不紀錄又會感到不安心的話,那我們就來上個詳細記錄版吧 ( ̄∇ ̄) 詳細版記法: 現金1000元儲值到悠遊卡 → 記帳:支出1000元「悠遊卡儲值」 悠遊卡增加100...

資產負債表是什麼?記帳新手必學的完整指南

 嗨~我是金刀大,不想當媽的二寶媽X家庭財務規劃師。我在 八週存款成長營的LINE群 裡,看到有人問:「投資買股票的錢要記在記帳APP裡嗎?記支出好像怪怪的」 馬上又有人接著問:「幫公司代墊的錢,到底要不要記帳?」、「房貸20萬要怎麼記?記支出好像也不對」 看到這些討論,我突然發現,原來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 記帳的時候總覺得怪怪的,但又不知道到底哪裡給它怪怪的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不難,就只是大家不知道除了記帳以外,還有一個東西叫做「資產負債表」 記帳APP記錄了分類,但沒解決根本問題 用記帳APP記帳時,通常會記錄分類,所以理論上你會知道錢花在什麼地方 但問題是有些支出的性質很特殊,像是: 投資要記嗎?記了好像是支出,但錢其實變成股票了 代墊款項要記嗎?記支出好像怪怪的,因為公司會還我 貸款20萬要怎麼記?記支出也不對,因為那是借來的錢 這些都不是普通的「花錢買東西」,所以光有分類還是解決不了問題 你需要另一套記錄系統來追蹤這些錢「變成了什麼」 資產負債表是什麼? 先別被「資產負債表」這個名字嚇到,聽起來好像很難,跟自己不相干,但其實它超~級~日常 資產負債表就是一張「家產清單」,它會告訴你: 你現在有什麼 (銀行存款、投資、房子、別人欠你的錢) 你現在欠什麼 (房貸、車貸、信用卡債) 記帳新手常見的3個困擾 情況1:借錢給朋友3萬 記帳:支出3萬(現金減少了) 資產負債表:增加3萬「朋友欠我的錢」(你的資產) 朋友還錢時:記帳收入3萬,資產負債表的「朋友欠我的錢」減少3萬 這樣你就知道,那3萬不是憑空消失,而是變成朋友欠你的錢 情況2:投資買股票10萬 記帳:從投資預算支出10萬(投資帳戶現金減少) 資產負債表:增加10萬股票資產(錢變成股票了) 股票漲了:資產負債表的股票現值增加,但記帳不用記錄 賣股票獲利:記帳收入獲利金額,資產負債表股票資產減少 情況3:房貸還款2萬 記帳:支出2萬房貸(現金減少) 資產負債表:房貸欠款減少2萬(負債變少了) 這樣你就知道,那2萬不是花掉了,而是用來減少你的負債 我也是被逼才學會的,但最快的方法是教別人 「資產負債表」聽起來就很像大公司才會用的東西,跟我們這種普通的路人有什麼關係? 老實說我自己當初也完全不懂什麼是資產負債表 ( ̄...

那我真的要拿信封袋裝錢嗎?三合一管理實戰操作

 嗨~我是金刀大,不想當媽的二寶媽 × 家庭理財規劃師。前三篇聊完 信封袋預算法的概念 和 進階技巧 後 這篇我想聊聊的就是,我最常被學員問到的問題:「那我真的要拿信封袋裝錢嗎?」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可愛 當然要用信封袋來裝的話,我是也不反對啦 ( ̄∇ ̄) 信封袋只是讓你比較好聽懂的概念,實際上你可以搭配各種方式來做這件事 不用真的拿信封袋裝錢的三種方法 我覺得學員會問:「那我真的要拿信封袋裝錢嗎?」可能反映了學員無法把記帳、預算和帳戶做一個有關聯性的整合 對於信封袋和如何分配手上的錢有概念之後,接下來就是要把這些虛擬信封袋轉換成實際可操作的管理方式 方法一:用銀行帳戶代替信封袋 當然要用信封袋也是沒問題,但不用信封袋的話,其實可以用銀行帳戶代替,像是A銀行是放生活費、B銀行是放保費、學費…等等 或是現在有些銀行也提供子帳戶功能,就是在主帳戶下面可以設立多個分帳戶,用來分配不同用途的資金,像是台新的小查罐、永豐的智能撲滿、一銀的夢想帳戶等等,都是這類工具 實際開很多帳戶也可以,像我有些學員反映他實在看不懂表格,那也可以開帳戶來做,只要帳戶裡的錢是如自己預期的方式在累積,不會花超過(生活帳戶)或是要用錢的時候(保險帳戶)剛好可以繳費,那就沒什麼問題 方法二:自製表格管理虛擬袋子 我自己是覺得管理多個銀行帳戶很麻煩,所以我是自製表格來管理 我的表格會在記錄花費的同時,就扣除預算,也就是袋子裡的錢,而我每次消費之前也會打開表格看,該項的預算還剩多少 我的表格包含年度總表,總表有預算、分類、我和我老公每月的支出和收入、年度總收支、資產負債…等 除了總表外還有各月份的流水帳,我每次消費的時候就會在該月的流水帳打上日期、選分類、填上金額,各月份有連動總表的預算,所以我會直接看到該項的預算直接被扣掉 方法三:記帳APP + 預算功能 不會自製表格或是覺得自製表格太麻煩? 其實用現有的記帳APP也可以,不過要注意選擇有預算管理功能的APP,不是所有記帳APP都有這個功能 這種方式很適合已經習慣用手機記帳的人,可以設定各分類的月預算,然後在記帳時會自動扣除預算餘額 開銀行帳戶 vs 表格管理,怎麼選? 開銀行帳戶的好處是,如果不想記帳就推薦這個方法,只要每個月把錢分配到各個帳戶,然後嚴格從對的帳戶花錢就好 但表格管理就一定要記帳,因...

進階信封袋管理技巧:當錢不夠分配時怎麼辦?

 嗨~我是金刀大,不想當媽的二寶媽 × 家庭理財規劃師。前兩篇聊了 記帳數據運用 和 六個信封袋的基礎概念 ,今天要來分享進階技巧 就是當你發現,你規劃得很開心,精心的寫下每個袋子之後要放入的金額,結果!!? 所有袋子預計放入的金額,加起來超過手上那疊錢時該怎麼辦? 還有一個很有趣的發現:記帳其實可以看出你的個人特質,某方面來說可能比星座還準確 什麼時候需要調整袋子數量和金額 很多學員問我:袋子是不是設定了就不能改? 當然不是!袋子應該要隨著你的生活型態調整 發現某個袋子用不到,就像我的旅遊袋,因為我真的很不愛出門,要我出門跟要了我的命一樣,所以這個袋子對我來說就沒意義 或是在不同的家庭時期,袋子也會跟著變化,例如小孩剛出生時可能會有奶粉、尿布的預算,隨著小孩長大,這些項目就會消失,可能會有新的項目出現,像是才藝費、補習費 又或是搬家、換工作,也會出現調整的需求 我覺得有在記帳、有在用預算、定期會去檢視的人,應該都會有這些發現…如果你對我這句話感到懷疑 = =+ 那就真的試著去做做看,你就會知道了 ( ̄∇ ̄) 記帳特質分析:比星座還準確的自我認識 這是我在幫學員做理財規劃時一個很有趣的發現,記帳數據真的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特質和價值觀 除了我自己是吃貨(所以伙食費分成伙食和大餐),還有我不愛出門(所以旅遊和交通預算很低),我還發現過很多有趣的例子 有些學員的記帳會反映出她們在意別人的眼光、想被看見的需求或是壓力大想紓壓,這些心理狀態都會很直接地反映在支出結構上 要求完美或想要達到別人眼中「好媽媽」標準的學員,各項費用通常都會挺高的,因為我們社會對媽媽的要求真的很高,尤其是小孩這塊,小孩就像是媽媽的成績單一樣 我通常會問學員:「為什麼你覺得某某費用很重要?」 很多時候她們會講著講著,就哭了(你看看這社會,到底對媽咪們多摧殘 Q口Q 有些人可能發現,原來她只是想要有人可以聊天,或是因為不想被貼上「壞媽媽」的標籤,或是因為一些她覺得自私的決定而對不起小孩 這些發現對預算調整很有幫助,因為當你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花錢,就能更清楚地判斷這個支出對你來說到底有多重要 當所有袋子加起來超過手上那疊錢時 這是最常見的狀況,也是學員最容易卡關的地方 理論上解決方法很簡單:優先順序排序 順序在後面的就去思考有沒有替代方案,或是也可以想...

六個信封袋預算法:從記帳數據變成實際預算

 嗨~我是金刀大,不想當媽的二寶媽 × 家庭理財規劃師。上一篇聊到 記帳只是第一步 ,真正的關鍵是要把數據轉換成預算 所以這篇就來分享我最常教學員的方法:六個信封袋預算法,這個方法可以幫你把那堆看不懂的記帳數據,變成實際可執行的花錢計畫 什麼是六個信封袋預算法 有在關注理財的學員,大多對於六個信封袋或是六個罐子理財法應該不陌生,只是在實際運用上,可能有那麼一點點不太熟悉…? 如果你也聽過但不太知道怎麼運用的話 你可以想像一下,你現在手上有一疊錢(就是你這個月的收入),然後你面前有六個信封袋,你要把這疊錢分配到這些袋子裡去 沒錯~就是這麼簡單 ( ̄∇ ̄) 但問題來了: 這六個袋子分別是什麼? 你只需要六個袋子嗎? 那每個袋子各需要放入多少錢呢? 其實這些答案就藏在你的記帳數據裡,信封袋就等於你的記帳分類,要放多少錢就等於你記帳數字告訴你的平均花費 所以如果你之前記帳記了一年,但從來沒有做過預算,那你就是把一堆寶貴的數據浪費了 從記帳分類開始設計你的信封袋 很多人問我:那到底要設幾個袋子?每個袋子要叫什麼名字? 這就要從你的生活型態來決定,不是我說六個就一定要六個,也不是一定要叫什麼固定的名字 我最常舉的例子就是旅遊這項,很多學員的記帳數據裡旅遊費用都很高,但我本人就是個特別不愛出門的人,要我出門跟要了我的命一樣 ( ̄∇ ̄) 所以我的分類和預算裡其實沒有旅遊這項,但如果你是熱愛旅遊的人,那旅遊這項就是你必須建立的信封袋(預算) 再舉一個例子,我伙食費其實有再分「伙食」和「大餐」,因為我是個吃貨,我的伙食費常常會爆預算,我總不可能把錢都拿去吃大餐,然後三餐沒錢吃飯吧,所以我有分伙食和大餐 就像這樣分開之後,我可以知道我這個月還剩多少大餐的預算,我也可以去規劃這個月的大餐我要吃什麼 其他運用:像是學員會分「伙食」和「零食」或是「自己煮」和「外食」,就是回到我前面說的,從你的生活型態來決定 從食衣住行育樂開始是最簡單的 講了這麼多,你會不會看得霧煞煞 ( ̄∇ ̄)? 如果你還是覺得不知道怎麼開始設計袋子,最簡單粗暴的方法就是從「食衣住行育樂」開始 然後每次花錢之前,要思考一下這筆錢應該要從哪個袋子支出 實際操作一段時間後,你會發現有些分類需要再細分,有些可能根本用不到 要不要成立一個分類/預算,主要看這件事發生的頻率,假設...

記帳一年還是月光族?問題出在數據運用

嗨~我是金刀大,不想當媽的二寶媽 × 家庭理財規劃師 這篇想聊聊一個我在諮詢過程中常遇到的狀況:明明有在記帳,但還是月光族的問題 我甚至遇過記帳十年以上的學員,還是存不了錢才來找我的 如果你也有這樣的困擾,先別急著懷疑自己不夠自律,因為問題可能不是出在你身上,而是你對記帳這件事…可能給它有一點誤解 記帳十年還是月光族的真實案例 我遇過一個學員,她記帳記了十年以上,她記帳算是記的很仔細了,但她會覺得自己記錄得還不夠仔細,一定是哪裡沒記好,才會讓她每個月都透支 她每個月看著記帳APP上的數字,就是一堆密密麻麻的消費紀錄,然後發現這個月又是赤字,接著她就會開始自責「我怎麼又沒控制好」,但下個月還是一樣的情況 如果你也是這樣… 那這樣的記帳其實就是在做白工 ( ´Д`)y━・~~ 只是記錄了一堆數據,但完全不知道這些數據代表什麼意思,更不用說要怎麼運用這些數據來改善財務狀況,只會越記越焦慮 破解「記帳就能變有錢」的迷思 很多人對記帳有個根本性的認知錯誤:以為記帳就能變有錢 但其實記帳只是記錄你決策後的結果,它不會讓你自動變有錢,就像體重機不會讓你自動變瘦一樣 你今天花了500元買衣服,記帳就是把這筆支出記錄下來,它不會阻止你花這500元,也不會讓你省下這500元,它只是忠實地記錄「你已經花了500元買衣服」這個事實 所以如果你一直在花錢的決策上沒有改變,那記帳記得再詳細,你還是會繼續花同樣的錢,當然也就存不了錢 記帳就像健康檢查報告一樣 我都跟學員說,記帳就像是健康檢查報告一樣,你吃了什麼或做了什麼,你身體會反映出數據,而你買了什麼、花在哪裡,你的記帳就會反映出數據 當你拿到健康檢查報告,發現有紅字,你會怎麼做? 你會看是什麼項目出問題,然後對應在生活上要做出哪些調整,對吧? 比如說膽固醇過高,你可能就要少吃油炸食物,多運動;血糖過高,你可能就要控制甜食攝取,調整飲食習慣… ( 雖然我都是醫生說他的,我還是做我的 ( ̄∇ ̄) ) 記帳也是一樣的道理,當你發現這個月又透支了,你要做的不是自責,而是要看看「紅字」出現在哪裡 是小孩的教育費用爆預算了?還是旅遊費用超支?還是那些不知名的小錢一直在流失?像是停車費、遊戲APP的小額儲值,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支出累積起來也是不少錢 找到問題點之後,你才能針對性的做調整,這樣記帳才有意義 大部分...